5月28日,西昌七中文科综合教研组进行了组内同课异构初赛,王明远老师认真准备的《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一课,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王老师针对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了必要又有效的讲述和论证,主要讲解了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及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 经过议课,老师们达成了以下几点教学共识: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镀胀ǜ咧欣房纬瘫曜迹ㄊ笛椋吩诳纬棠勘曛械?“ 过程与方法 ” 中写到 “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 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凸坌灾甘肥档目凸坌?,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 —— 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这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中指出: “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赛课现场 
评课现场 |